当前位置:
资讯聚焦
汉唐诗歌中的关山地理文化意象摭谈
来源: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 | 作者:dlc | 发布时间: 941天前 | 3941 次浏览 | 分享到:
对汉至唐的边塞诗中“关山”地理文化意象进行解读,试图勾勒相关诗歌文化意象背后展现的关山地理文化,以诗歌意象为切入点,在简单梳理的基础上表明关山地理文化的重要性。


中古时期,关山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,可谓丝绸之路第一山。关山又有陇山、陇头、陇坂、陇首、岍山等异名,是关中与西部在地理上的天然屏障,对京师长安起着重要的拱卫作用,是古代中国经略西北的重要通道。班固在其《西都赋》曰“汉之西都,在于雍州,寔曰长安,左据函谷,二崤之阻,表以太华终南之山,右界褒斜陇首之险,带以洪河、泾、渭之川”,关山对于京师长安的重要性可见一斑。从长安西行越过关山即至陇右,该地区自古以来便为多民族交融、多元文化融合的地区,因此,关山是古代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地理文化分界线。在汉唐时期众多诗词歌赋中对关山多有描述,显现出关山在此时期政治地理文化意义上的重要性。关山虽为具体地名,但在文人笔下早已成为诗歌意象,这一诗歌意象对关山地理文化等方面皆有所揭示。

一、关山在汉唐诗歌意象中为离别与乡思的地理文化分界线

汉唐时期,众多诗人在诗词中大量使用关山作为诗歌意象,揆诸与关山相关的诗词,关山往往与离别与乡思有密切关系,相关诗歌多集中在《度关山》、《关山月》等乐府旧题之中。关山难度,度过关山意味着离别,进入异乡,故唐代诗人畅当《九日陪皇甫使君泛江宴赤岸亭》云“举目关山异,伤心乡国遥”,“关山”与家乡之地的区别用“异”“遥”二字表达,展示出此地乃关中与边疆异域的文化分界。关于离别与乡思,张衡《四愁诗》云“我所思兮在汉阳,欲往从之陇阪长”,越过关山诗人即有漂泊异乡之感,故行人登高回望多有哀叹,另一个“长”字表现出对关山难以逾越的慨叹。谢朓《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》亦云“徒念关山近,终知返路长”,关山在此已不只是具体地名,只是路途遥远且伤感离别的诗歌意象。在汉唐诗歌中,关山不仅“长”,而且“难”“远”“险”,曹操《秋胡行》云“晨上散关山,此道当何难”,至唐韩愈《寒食日出游》则有“关山远别固其理,寸步难见始知命”,而白居易《闺怨词三首》云“关山征戍远,闺阁别离难”,骆宾王《咏怀》则云“太息关山险,吁嗟岁月阑”,因为关山“长”而“险”,故难逾越。骆宾王《畴昔篇》有“我家迢递关山里,关山迢递不可越”,越过关山则是离别家人与故乡,离别相思之情油然而生,王褒《弹棋诗》云“隔澗疑将别,陇头如望秦”,在此“陇头”即别离之情的典型意象。关山万里,陇水长流,殷殷之情,化作呜咽,故柳宗元《铜鱼使赴都寄亲友》有“行尽关山万里余,到时闾井是荒墟”,骆宾王《从军中行路难二首》有“徒觉炎凉节物非,不知关山千万里”,刘希夷《相和歌辞·江南曲八首》“自惜妍华三五岁,已叹关山千万重”,万重关山难抵世间炎凉与妍华流逝,惟有对“关山千万重”的喟叹。辛弘智《自君之出矣》“自君之出矣,宝镜为谁明。思君如陇水,常闻呜咽声”,当家人(夫君)离别,妇人常用的宝镜也蒙上了尘埃,该诗化用“关山”相关意象“陇水”,将绵绵相思化作千年不息的“陇水”,思念之情如陇水滔滔不绝,伴随自己思念的惟有“呜咽”之声,“呜咽”与关山、陇水等意象常一起出现。李益《观回军三韵》“行行上陇头,陇月暗悠悠。万里将军至,回旌陇树秋。谁令呜咽水,重入故营流”,“陇头”“陇水”“陇树秋”“呜咽水”,在诗人感情的寄托上都为一致的情感意象。从以上诗歌意象看,呜咽水即陇水,意象的来源在西汉“汉横吹曲二十八解”之一的《陇头吟》“陇头流水,呜声幽咽”,顾况《弃妇词》则化用为“流泉咽不燥,万里关山道”。陇水呜咽之声千古悠悠,离别乡思之情绵绵不息。

李峤《咏笛》“羌笛写龙声,长吟入夜清。关山孤月下,来向陇头鸣。逐吹梅花落,含春柳色惊。行观向子赋,坐忆旧邻情”,伴随着羌笛之声,关山、陇头与孤月、梅花联结在一起,关山相关意象的运用也随着感情的表达而不断拓展。许棠《过分水岭》云“陇山高共鸟行齐,瞰险盘空甚蹑梯。云势崩腾时向背,水声呜咽若东西。风兼雨气吹人面,石带冰棱碍马蹄。此去秦川无别路,隔崖穷谷却难迷”,翻越陇山,在诗人眼中其高度与鸟在空中飞翔平齐,登山鸟瞰其险胜过登梯,而云势变化多端,即使水声也“呜咽若东西”,自然条件也是变化多极,一面是“风兼雨气吹人面”,一面是“石带冰棱碍马蹄”,展示出陇山是从关中至西北的地理分水岭,但是要至“秦川”,唯有翻越陇山,诗人在对陇山描述时,不无夸张的表现手法,却对陇山的高度、险绝、气候等皆有所揭示。“关山”往往与“雨雪”“秋月”等意象融为一体,如高适《别冯判官》“关山唯一道,雨雪尽三边”,卢思道《从军行》“关山万里不可越,谁能坐对芳菲月”,杜审言《赠苏味道》“雨雪关山暗,风霜草木稀”,《想东游五十韵》“云雨多分散,关山苦阻修”,长孙佐辅《横吹曲辞·关山月》“凄凄还切切,戍客多离别。何处最伤心,关山见秋月。关月竟如何,由来远近过”。在以上诗歌中,“关山”“秋月”“关月”皆为寄托离别之情的意象。白居易《青毡帐二十韵》“远别关山外,初安庭户前”,崔融《横吹曲辞·关山月》“万里度关山,苍茫非一状”,气势雄壮,让人联想丰富。度过关山,千山苍茫,万里磅礴,杜牧《送人》“鸳鸯帐里暖芙蓉,低泣关山几万重”,强烈对比之下的关山意象的情感表达更为突出。

从以上诗赋意象运用来看,通过“关山”相关意象所主要展现离别与乡思之情,可以看出汉唐时期关山在文人眼中乃关中至陇右、西域的地理文化分界线

二、“关山”意象体现出悲凄苦寒的地理文化情境

度过关山,伴随着离别与乡思,诗人看到了一片凄凉悲苦的地理文化情境。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劣,陇右之地生活环境艰难寒苦,汉唐文人将越过关山所看到的陇右、边疆之地的生活情境的苦寒与关山意象联系起来。西汉“汉横吹曲二十八解”之一的《陇头吟》对陇右之地环境的苦寒与艰难即有描述,其云“陇头流水,流离山下。念吾一身,飘然旷野。朝发欣城,暮宿陇头。寒不能语,舌卷入喉。陇头流水,呜声幽咽。遥望秦川,心肝断绝”。陇水、陇头已成为苦寒之诗词意象,质朴而又接近口头的语言形象地烘托出“念吾一身”“暮宿陇头”的凄凉,同时又揭示着“陇水”“陇山”的地理文化环境。在庾信《小园赋》中,关山和陇水同时成为表达此种情境的意象,其云“荆柯有寒水之悲,苏武有秋风之别。关山则风月凄怆,陇水则肝肠断绝”,此时关山与陇水皆为表达特定文化内涵的文学意象。庾信虽喻己出聘魏国,身留长安,然感受却是关山“风月凄怆”,陇水“肝肠断绝”,以此文学意象来衬托自己身处的环境,在乡关之思的同时,展示出身处异地的独特感受。

骆宾王《久戍边城有怀京邑》有“陇阪肝肠绝,阳关亭候迂”,李白《学古思边》云“衔悲上陇首,肠断不见君”,可见从《陇头吟》始,陇头与离别乡思的“肝肠断绝”之情表达往往相关。“陇水”“关山”已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具体所指,而是文学创作中表达苦寒悲凄情境的文学意象。在后人眼中,已很难分辨究竟是实指之“陇水”“关山”,还是虚指之文学意象。在北朝以后,这种文学意象已广泛使用,如杜甫《初月》“河汉不改色,关山空自寒”、李白《宣城送刘副使入秦》“月明关山苦,水剧陇头悲”。通过对相思与别离之情的升华,加之悲凄苦寒的地理情境的凝练,众多诗人将“关山”意象与“愁”“苦”“寒”“悲”感情表达紧密关联,如高适《答侯少府》“北使经大寒,关山饶苦辛”,刘长卿《疲兵篇》“元戎日夕且歌舞,不念关山久辛苦”,崔道融《拟乐府子夜四时歌四首》“洞房犹自寒,何况关山北”,高适《送刘评事充朔方判官赋得征马嘶》“歧路风将远,关山月共愁”,高适《陪窦侍御灵云南亭宴诗得雷字》“风景知愁在,关山忆梦回”。而王昌龄《从军行五首》“更吹羌笛关山月,无那金闺万里愁”,一反平常诗人将“关山”与“愁”联结的意象运用,化作“无愁”的意象,可谓一时绝唱。

汉魏晋宋时期,文人边塞诗中苦寒描写尚未形成“陇头”“陇水”等典型的边地苦寒意象。然而到梁陈时期,“陇水”“陇头”骤然成为表现苦寒的典型意象,相应地对横吹曲《陇头水》意象的使用也从无到有骤然高频率地出现,取代曹操、陆机、颜延之等人相继而作的《苦寒行》而成为梁陈时期集中表现征戍苦寒的代表诗题。关山这种意象的虽不尽是实指,但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汉唐诗人广为认同的关山至陇右地区,悲凄苦寒生活的地理情境。

三、以关山意象为主体的边塞诗可见关山对西北边疆地理的重要性

汉唐时期,经略陇右、河西、西域的最重要通道即为陇山,至少从秦代起,关山就是关中平原与陇右地区交往的重要通道。在北魏熙平(516-518年)初,高昌王麴嘉遣使请求内徙,北魏朝廷下诏曰“卿地隔关山,境接荒漠……”,可见在中古时期,越过关山即为西北边疆。西北边疆的安全直接决定着古代中国王朝的安全,从内地至西北的大量官员、士兵、文人、商旅、僧人都要经过陇山,在翻越陇山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经过长期凝练诞生了众多脍炙人口的民歌诗词,广为熟知的《木兰诗》,其中即有“万里赴戎机,关山度若飞”。唐诗则更多频现“关山”一词,在诗词意象上更多为虚指,确切来说并不是真实地理意义上的“关山”,但是诗人借用“关山”意象更多的表达其在边疆地区建功立业情怀。“关山”因其为王朝经略西北的必经之路,其意象的运用与众多征战边疆相关的内容有紧密关系,如李贺《南园十三首·其五》“男儿何不带吴钩,收取关山五十州”,杜甫《登岳阳楼》有“戎马关山北,凭轩涕泗流”。岑参《赴北庭度陇思家》则云“西向轮台万里余,也知乡信日应疏。陇山鹦鹉能言语,为报家人数寄书”,越过陇山,西向轮台,乡信日疏,只能让陇山鹦鹉为家人寄书,伤别之情,难以言说。南梁王训《度关山》“边庭多警急,羽檄未曾闲。从军出陇坂,驱马度关山。关山恒晻霭,高峰白云外。遥望秦川水,千里长如带”。通过“陇坂”“关山”,展现出边庭战事紧急,跃马度关山,而在高峰入云的关山“遥望秦川”如千里长带,让人感慨万千,关于边庭战事的纷繁状况留下了令人回味的余地。

皇甫冉《横吹曲辞·出塞》“吹角出塞门,前瞻即胡地。三军尽回首,皆洒望乡泪。转念关山长,行看风景异。由来征戍客,各负轻生义”,郑愔《胡笳声》“汉将留边朔,遥遥岁序深。谁堪牧马思,正是胡笳吟。曲断关山月,声悲雨雪阴。传书问苏武,陵也独何心”,崔泰之《奉和圣制送张尚书巡边》“关山遶玉塞,烽火映金微”等,皆言明关山对边疆地理的重要性。对于关山相关的边塞状况,唐人诗歌中多有言说,如戴叔伦《横吹曲辞关山月》“月出照关山,秋风人未还。清光无远近,乡泪半书间。一雁过连营,繁霜覆古城。胡笳在何处,半夜起边声”。而宋济《塞上闻笛》“胡儿吹笛戌楼间,楼上萧条海月闲。借问梅花何处落,风吹一夜满关山”,对征戍艰苦的环境轻描淡写,流露着丝丝忧伤。高适《燕歌行》“身当恩遇常轻敌,力尽关山未解围”,李益《从军夜次六胡北饮马磨剑石为祝殇辞》“秦亡汉绝三十国,关山战死知何极”,对边地士卒面临的未知与艰险苦辛展露无遗。耿湋《奉送崔侍御和蕃》“万里华戎隔,风沙道路秋。新恩明主启,旧好使臣修。旌节随边草,关山见戍楼。俗殊人左衽,地远水西流。日暮冰先合,春深雪未休。无论善长对,博望自封侯”,杜甫《秋兴八首》“直北关山金鼓振,征西车马羽书迟”,独孤及《送义乌韦明府》“不惮关山远,宁辞簿领勤”,等皆对边塞之战事紧急状况描写的具体而生动。卢照邻《陇头水》一诗更是直抒胸臆,通过一系列关山相关的诗歌意象表达了对于戍人连年征战的厌倦,其诗云“陇坂高无极,征人一望乡。关河别去水,沙塞断归肠。马系千年树,旌悬九月霜。从来共呜咽,皆是为勤王”,其中“陇坂”、“关河”、“呜咽”皆是与“关山”密切相关的意象表达,千年以来,挥戈征战、临边御虏,皆为“勤王”,但是“陇坂”思乡、关山呜咽却是汉唐边塞诗恒久不变的旋律。

从以上诗歌与“关山”关联的意象可见自汉唐以来,尤其是唐代描写边塞的诗歌,可见“关山”意象与西北边疆建功立业的情怀及连年征战的厌倦之情有关,从文化地理的角度来看,凸显出关山对西北边疆区域地理的重要性。

结语

关山成为诗歌意象,是众多诗人笔下相关文化地理的展示与某种情感的依托,意象或情感寄托的表达主要依托“陇水”“陇坂”“陇头”“关山”“关月”“关河”“秋月”“呜咽”等描述。对关山有所描述之诗人,未必亲至关山,但对关山的地理文学名声清晰明确,关山成为了汉唐诗人笔下想象的文学地理意象。在他们诗中有些为某种情感的寄托,有些为实景的描述,但无论是某种意象寄托或实景描述,皆可反映关山在汉唐时期区域地理方面的重要性,关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对古代中国西北边疆经略的重要性则不言而喻。


  • 19 2022-10

    二十大如何开启新征程

    二十大报告的亮点之一是明确提出了“中心任务”。习近平在报告中说,从现在起,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

  • 18 2022-10

    聚焦二十大丨擘画复兴新蓝

    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,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、向第二个百年

  • 17 2022-10

    【二十大时光】凝心聚力同

    今天,从西部边陲新疆到雪域高原西藏,从祖国北端的黑龙江漠河到南端的海南三沙,大江南北的人们怀着热切的

  • 14 2022-10

    汉唐诗歌中的关山地理文化

    对汉至唐的边塞诗中“关山”地理文化意象进行解读,试图勾勒相关诗歌文化意象背后展现的关山地理文化,以诗

  • 14 2022-10

    2023第六届公益事业大

    在祖国建设蒸蒸日上、经济建设稳步发展的今天,在伟大祖国即将战胜新冠疫情,阔步向前的和睦春风里,又到了

  • 29 2021-12

    中世采文化发展集团与中央

    2021年1月30日,中世采集团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签订广告代理协议,并成立CCTV事业部运营广告及部

  • 15 2021-12

    世纪大采风活动启动元宇宙

    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,据中世采文化发展集团董事长姚小飞介绍,世纪大采风活动运营22年以来,

  • 22 2021-10

    用全会精神 繁荣发展文化

    “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,对广安市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意义重大。”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韩刚表示,他们